工业软件作为现代工业的 “大脑和神经”,其自主可控程度直接左右着国家工业安全及产业竞争力。长期以来,我国工业软件市场,特别是研发设计类软件(如 CAD、CAE、EDA)领域,被欧美巨头牢牢把控,国产化率不足 5%。在国际技术封锁加剧与产业链安全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,推进国产替代已成为我国工业软件发展不可逆转的战略抉择。政策驱动与市场机遇:双轮助力国产替代
国家积极出台政策,以一套精准有力的 “组合拳” 大力推动工业软件国产化进程。《“十四五”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》着重强调提升工业软件供给能力的重要性。工信部更是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完成 200 万套工业软件更新换代的目标,覆盖 CAD、CAE、CAM 等核心领域。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,国产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实现了大幅增长,从 2012 年的 729 亿元迅速跃升至 2023 年的 2824 亿元。同时,资本市场也对国产工业软件企业表现出极大兴趣,众多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,融资规模在智能制造行业中名列前茅,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技术突破与生态重构:核心突破与协同共进
在技术研发方面,头部企业奋勇争先,积极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。例如,易立德发布的 ETRX 研发套件,创新性地采用微服务架构并融合 AI 技术,成功解决了传统 PLM 系统效率低下、适配困难等问题,还实现了跨领域模型可视化,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。十沣科技凭借 AI 赋能的仿真平台 “TF - AIDEA”,在国际竞赛中表现出色,有力推动了国产 CAE 软件从单纯的 “快速预测” 向更为高效的 “快速设计” 阶段迈进。
生态建设对于工业软件发展同样至关重要,开源社区、产教融合、产业链协同等多种模式逐步落地实施。以中望软件与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为例,通过构建 “1 + X” 认证体系,开展国产软件教学,不仅为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,还加速了国产软件行业标准的推广与应用。
挑战与破局路径:直面难题,精准破局
尽管国产工业软件在国产替代进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,但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。研发设计类软件存在极高的技术壁垒,需要在数学建模、算法优化等核心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。安全开发问题也较为突出,第三方组件漏洞频发、专业人才短缺等状况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可靠性与稳定性。此外,用户长期使用海外软件形成的习惯以及对其软件生态的高度黏性,短期内难以改变。
针对这些问题,专家建议采用 “渐进替代” 策略,通过逐步兼容适配、模块化升级等方式,稳步替换国外系统。同时,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合作,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,构建完善的应用生态体系,提升国产工业软件的整体竞争力。
未来:从替代到引领,实现跨越发展
国产工业软件的最终目标绝不仅仅是实现对国外产品的替代,更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实现超越。随着 AI、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,工业软件的价值链将被重新塑造。易立德提出的 “智造大脑” 概念以及十沣推动的 “仿真 + AI” 模式,都展现了未来工业软件智能化与全链路协同的发展方向。随着政策支持、技术创新与生态完善的协同发力,中国工业软件有望成功突破 “卡脖子” 困境,成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引擎。
国产替代是一场艰巨的技术与生态持久战,需要政策持续保驾护航、企业勇攀技术高峰、社会各界协同合作。只有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顺利实现从 “中国制造” 向 “中国智造” 的华丽转变,为我国建设工业强国筑牢坚实的数字根基。
九河云以'技术+生态'双轮驱动,为制造业提供全周期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。联合华为及国产ISV厂商,为企业精准匹配CAD/CAE/EDA等国产工业软件替代方案,实现智能设计、生产流程优化及管理系统升级,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